不知你是否還記得那首詩詞:
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
借問酒家何處有?牧童遙指杏花村。
也許我現在提起這樣的情景,大家很難想象在1200年前的中國,這就是清明節最真實的寫照,那時的人們并沒有我們現在的交通工具和通話方式;馬車和信件構成了人員和信息流通的唯一途徑,這樣的背景使得人們對于感情的傾注更加深刻,因為即使是看望某個親人或者好友,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準備只為了見一面,出現上述的欲斷魂的場面是很常見的。
而我們不同,1200年之后的今天,世界被縮小,距離被縮短,而清明,感情上也沒有之前的濃烈,有人說這是忘了代代相傳的習俗,我們想說,時代在變,只要我們對待親人和朋友們的感情和1200年前一樣,清明,你怎么度過,為什么要在意這些形式呢?
清明·好友
清明,可以約一二好友,放下手機,走進這為你準備的綠色。訴說,你這些年的境遇;打氣,為這美好的生活。
走進這為你準備的花花世界,體味四季的輪回,體味先賢播種勞作的年代。
清明·懷戀
清明,我們不去祭奠已故的人;卻在山水間,留下了眼淚。
特定的節氣會讓我們感受到特定的氛圍,一年當中的第五個節氣,之后小雨、播種、收獲、夏至·····也只有在清明,讀懂了時光。
清明·春色
春天是關不住的,即使你已經忘卻了她
春色何止滿園,走出去,整個春天都是你的。
清明·插畫中的世界
現實世界的想象與快樂,往往被放置于情感世界,而插畫,就是通往情感世界的門
我們為何深愛著這片土地上的一切,這種生命的律動難道不是最為有力的說服嗎?